◤池上開曬穀場返鄉圓夢◢
【記者蕭道田/報導 】 台東池上子弟潘冬花、潘金英兩姊妹,離開家鄉三十多年後,一直希望能夠回到家鄉,由於潘金英的女兒李采薇在池上津和堂工作,津和堂是一個深度打造地方文化與觀光的單位,讓她們瞭解目前家鄉的狀況,李采薇一直希望開一家代表池上特色的店,為了協助年輕人圓夢,於是潘冬花、潘金英兩姊妹與潘金英先生回到故鄉池上,在位於台東縣池上鄉中山路三一六之一號開了一家「曬穀場—手作坊‧旅棧」。 離鄉30多年 潘冬花說,他的父母是種稻米起家,年輕時跟妹妹都在外地唸書,離開家鄉至今已經三十多年,以前在西部她從事電子業工作,妹妹跟妹夫是從事防火建材,如今都已退休,近年姪女李采薇在池上津和堂工作,因此有較多的機會可以回到家鄉看看,采薇一直希望開一家代表池上特色的店,但還太年輕,因此她跟妹妹就一同回到家鄉,來幫助姪女園夢,目前還沒有完全移居到池上,都是台北、台東兩地跑,工作人員以打工換宿的年輕人為主。 取名曬穀場 為何取名「曬穀場」?大姐潘冬花說,是姪女李采薇希望留下「阿公」、「阿嬤」的記憶,「阿公」的名字叫Buda, 「阿嬤」的名字叫Banai,合起來翻成中文字義就是曬米的廣場簡稱「曬穀場」BudaBanai。 稻米自產自銷 采薇是台大園藝系的碩士,對於設計有很高的天份,目前店內所有的設計都是出自采薇之手,因為采薇很有環保概念,店內所有的產品都以最環保的方式來設計處理、潘冬花說,父母是傳統農家一向只懂種稻米,對行銷與政府的政策並不了解,導致收成後的利潤都被中間的管道給剝削了,反而是越種越窮,甚至出現了經濟危機,所以他們重新回到池上決定要保衛自家的稻米,決定要自產、自銷,目前種植三甲地的一三九品種的稻米,包裝及認證都是由姪女采薇來負責,目前除了網路銷售外就是放在店裡銷售。 打工換宿 目前因為還未整個重心都搬到池上,他與妹妹及妹夫都是台東、台北來來去去,工作人員以打工換宿的年輕人為主,但每天需要的人不多,可是來申請打工的人很多,甚至一天需要兩個人,但有三十幾位來申請,都是采薇負責面談,開店快一年來的年輕人都很不錯。 有家的感覺 打工換宿的陳同學說,來到「曬穀場」打工,有家的感覺,因為店裡的網站都以很平實溫馨的方式與大家分享,因此她要來打工時他讓父母瞭解他們的網站,知道是一家人在經營,因此很放心讓她來打工,到了這裡,大哥、大姐、二姐及小薇妹妹對待她就像家人一般,讓她感覺溫馨,而且學到許多開店的經驗與辛酸。 單純與樸實 旅客李小姐說,來到「曬穀場」,裡面的空間簡單清爽,沒有多餘的裝飾品,只有牆面上擺掛著池上稻田的美景,給人一種單純樸實的感覺,看著店內的販售的點心與飲品,種類並不多,卻每一樣都想人點來品嘗。 米製美食餐點 資料來源:http://www.ksnews.com.tw/newsdetail_ex.php?n_id=0000767229&level2_id=107
發布日期:2015-05-28 10:56:23
回上頁